山西两对老夫妻志愿死后捐赠遗体:刻石像遗后
在山西晋中,有两对身处不同环境的老夫妻,他们渴望死后,将遗体和器官捐献给社会,但都曾遭遇质疑。他们顶着亲友的压力,做了决绝的捐赠。
子患绝症获社会援助后去世 夫妻捐遗体“谢世”
2015年2月27日,朱四清、要清花夫妇在“中国人体器官捐赠志愿者申请登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表上写有“我志愿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在身故后无偿捐献以上所选器官给需要一直的患者或者医学事业,请尊重我的决定。”
16日,记者来到他们位于山西晋中榆次区的家中,探访这对接近花甲之年的老夫妻。58岁的朱四清面貌年轻, 与年龄不符,目前在当地一家安保公司工作。腿脚不便,已站立艰难,长居家中,要清花惋惜着:“我曾经是一名一流的裁缝,但是现在很少人做衣服了,没人用了。”
“十年前,就想过这件事了,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要清花回忆道,2004年,他们11岁的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那时正值老公下岗,“连吃饭都要掰着指头算” ,更何况给孩子看病的经济来源。他们并没有想到捐款四面八方而来,有人专门到医院探望,放下钱不愿意留名,“甚至连孩子下葬的钱,都是几个女儿的同学,每人50元凑的”。
“孩子很早就猜到了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朱四清说,可是来得及办申请手续,人已经走了,“真的太遗憾了”。
“要是能帮孩子完成遗愿,也算了我一桩心事”,朱四清用朴素的家乡话说道,也不能光让社会对咱好,咱虽然家贫,不能拿钱回报社会,“拿命帮助别人,总行吧” 。
29岁的女儿牛志芬并没有反对父母的做法,也想着将来捐献自己的遗体。但是朱四清夫妇的举动遭到了邻居朋友的质疑,“有人说我们不机迷,脑子有问题,死了都不能给孩子留个念想。”要清花的父亲90多岁了,目前病重。她也坦言,“不敢告诉老父亲,怕接受不了”。
谈起过往,这对夫妻表情平静如水,像别人家发生的故事。或许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大伤,朱四清对待生命有着更为透彻的理解。“慢慢地,他们都会理解的。人死后火化了,又能怎样呢,保不了我的眼角膜,能让三个人复明。实在不行,当医学标本也能做研究。留着咱的器官,还等着重生是咋地。”
自从决定捐献后,丈夫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身体。要清花说,有一次出了个小车祸,把嘴碰得血往外涌,“老头儿跑回来,慌张地冲我喊,‘会不会对以后捐献有影响’,像受到惊吓一样。”
抗美援朝老兵捐遗体:刻石质头像留给子女祭拜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85岁的张全杰曾响应国家当时的号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和老伴准备死后捐献遗体。“这恐怕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张全杰和妻子住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一个远离城市的郊区养老院,见到记者前来,老人用依然洪亮的家乡话,饶有兴致地回忆过往。“3岁爹去世,7岁娘也跟着走了,在哥嫂家寄居,他们对我很淡。”
少年时的张全杰成长在农村,经历了日本军队占领家乡后的暴行,甚至从日本兵手中救出了差点被奸淫的二嫂。“那时我才8岁,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伏笔。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问我们班同学的人生志向,大家有的说升学,有的说精神,当时我只说了四个字‘当兵救国’。”
1938年,张全杰加入国民党的军队,“送过鸡毛信,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投诚共产党领导的军队。1951年赴朝抗美,回忆起那段往事,老人仿佛兴致来了。“美国人的飞机飞得很低,我们的部队只有晚上出没。天一黑,马路上又是汽车、又是炮兵,路面上挤得满满得。”
说着,老人颤颤巍巍得拿出了搜藏多年的军功章,嘴里还呢喃着,“我遇到过三次危险,部队牺牲很大,身边12个战友,最后只剩下5个。”
1952年,老人在战场上火线入党。1976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一直在交通系统当领导。六十三年过去了,仍没有忘记过往的信念。他们所在的太谷县南山苑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介绍,每逢七一建党节,公寓都会给党员发礼品以作纪念,老人都拒绝了。“临终再办两件事,死而无憾心坦然,死后遗体献国家,党费交够一百年。“张全杰在回忆录“我的一生”中这样写道。
2009年,张全杰正式宣布了捐献遗体的决定,遭到了三个儿女的反对。老人担心孩子们将来没有念想,特地找人刻了一个汉白玉头像。“慢慢地,孩子们都无奈答应了。“
耄耋之年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临别时和记者开玩笑道:“我从来没有收过别人一分钱贿赂,要搁现在,不小心犯错,说不定就是只‘小苍蝇’。
“器官移植需求量大,民众捐赠观念有待于深层扭转”
器官捐赠就是当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的期待,在二十世纪初期,医学界对治疗那些身体某个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依旧束手无策。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当时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
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医生开始进行人体试验,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器官移植的效果不尽自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诺华公司发明了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新山地明)。环孢素的发明使移植后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是本世纪尖端医学的重大成就之一。
2010年3月,人体器官捐献体系首先在上海、天津等十个省市开始试点,目前多地已实现申领驾照时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
器官捐献以自愿、无偿为原则,特指下列两种情况: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通过书面自愿申请器官捐献登记,并且没有撤销其登记,待其身故后进行器官捐献;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献。
然而目前志愿捐献器官的民众数量,远小于病患需求。早前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各种赞其衰竭登记器官移植,但只有一万人能够完成移植。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志愿捐献者较少。
晋中市红十字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中国是个伦理社会,受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古代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是将死者入土为安,到了新世纪很多地方的人依遵循旧习俗。很多人对于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感情上很难接受。
“其实,随着时代演进,器官能够被移植到别人体内,更好的完成生命。器官捐赠是拯救和延续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无偿献血一样,是一种爱心行为。但在我国,这一事业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