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恒的黑夜,只有未到的黎明”
4月11日,中华骨髓库第15000例、河南省第1219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先生成功捐献,挽救了一位远方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打开重生之门。
骨子里的“热心肠”
今年35岁的陈先生是中国电信的一名工程师,也是大家口中的“热心肠”。他认为自己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陈先生的父亲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这让他在工作生活中一直坚持“能帮人就帮一把”的原则。
虽然忙碌的工作占用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但陈先生那颗热爱公益的心没有被浇灭,无偿献血成了他释放“热心”的一种方式——他已坚持献血16年。
陈先生说:“我都是算着日子去献血,只要6个月一到,就立马挑时间去献血。每次献完血我都看看墙上的献血排行榜,希望自己也能上榜。奈何工作忙碌,献成分血时间有些长,偶尔还是会错过。”
陈先生的爱人在一家福利医院工作,医院里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儿童,夫妻二人经常会给这些孩子提供衣食方面的帮助。陈先生说,他看不得这些可怜的孩子受苦。
疫情期间,冲锋在前
参加工作12年,陈先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年疫情期间,陈先生目睹在抗疫前线的志愿者辛苦又热血的行动,多次想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他无法参与一线行动,就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疫情期间网络流量激增,为保证市民网络畅通,陈先生不畏困难,帮助学生、老人等弱势群体解决网络故障问题。
2022年5月,感染人数激增,刚从献血小屋走出来的陈先生接到公司领导的紧急通知,某方舱医院准备接收病人,须在当晚12时前完成网络设备安装。作为技术骨干的陈先生,不畏被感染的风险,义不容辞地赶赴现场,连续工作近12小时,在当晚11时许顺利将网络设备安装并调试完成。
据陈先生回忆,他们走出方舱的时候,运送隔离人群的车辆已到达门口。他说:“当晚有很多高中生住进方舱,他们需要上网课,备战高考,如果没有网络的话,他们的学业都成问题。为了这些孩子,我说什么也得把网络安装好。”
照亮别人的路,璀璨自己的人生
2010年,陈先生在无偿献血时看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页,尽管是第一次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但想到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陈先生当即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用陈先生的话说,“只要是好事,我都愿意做”。
2022年10月,陈先生得知与患者初配成功,二话不说就同意捐献,此时电话中工作人员甚至还没介绍完基本情况。他心里只想着要救助这位血液病患者。
随后,陈先生在网络上查询了很多有关血液病、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等方面的知识。他说:“当我在网络上看到那些血液病患者的情况,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心里很不好受,真的想帮助他们。”
在陈先生的积极配合下,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进行得十分顺利。他感慨:“希望我的捐献能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折磨。但我深知,我的力量还太渺小,远远不够帮助更多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行列,帮助那些等待生命重启的患者。”
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后,陈先生也为患者送出自己的祝福:“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没有永恒的黑夜,只有未到的黎明。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起起伏伏才是常态。无论当下正经历着什么,都要调整好心态继续努力,继续前行。”
(转自:中国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