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大义温暖生命

来源:中国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从前,他们并不相知;今后,他们也不会相见。他们或许永远是陌生人,但当他们伸出胳膊,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时,他们就拯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

首个军人捐献者

两只手臂连接着针管,新鲜的血液自一边流出至血液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再从另一边流回体内,病床旁的采集袋里,红色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正在一点点地增加。

7月23日上午,在医院采集室,北京市海淀区志愿者汪先生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这名生于1986年的安徽人,是北京某部队的一名军人。入伍16年,他热心公益,从2010年起,坚持每年到驻地的流动采血车(站)进行1-2次无偿献血。“就在离我们驻地不到1里地的商场旁,有流动采血车,我觉得献血不仅有益身心,还能帮助别人,于是就坚持了下来。”

2016年6月,在一次献血中,汪先生看到了红十字会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宣传,当即在现场留存了造血干细胞样本,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9年5月下旬,他接到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告知他有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当初留存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吻合,询问捐献意愿。

时隔三年的承诺,即将变为现实。作为家中独子,同时又是一个5岁孩子父亲的汪先生说:“当初在留存造血干细胞样本时,就做好了随时为患者捐献的准备。得知与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后,我十分激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革命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想到这么做能够挽救一个濒危的生命,挽回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更加坚定了我个人的捐献意愿。”

北京市海淀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海淀区目前已有74人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汪先生是海淀区首个军人捐献者,适逢八一建军节来临,汪先生的爱心善举显得更有意义。”

21岁大学生“临危受命”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12天后,大三学生小张按照学校的组织,进入一家施工单位开始实习生活。21岁的小张来自湖北,目前是海淀区一所著名大学的大三学生。大一时,学校组织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他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于是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7月,小张接到了来自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电话。电话中,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告诉他,一名准备移植的患者因对应的供者突患疾病,不能如期捐献。此时,患者已在无菌仓被清髓,原有的不健康造血系统被摧毁,等待健康的造血干细胞进入体内。医生介绍,清髓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如果等不到来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病人将有性命之忧。

事发突然,中华骨髓库在备选志愿者中找到了与患者全相合的小张。听明来意,小张很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我愿意捐献。”小张解释说,他了解捐献的安全性,也了解捐献是为了让另一个生命得到重生。

7月9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小张顺利完成了捐献。如今,回想起来,他看得很平淡:“捐献对我来说就是拯救了一个人吧。我个人没啥特别的想法,只觉得是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项事业当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仅今年7月一个月,北京市海淀区就有5名捐献者完成捐献。“自2003年开始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经红十字会、血站和志愿者的齐心协力,目前,海淀区累计有3万余名志愿者加入了中华骨髓库,74人实现捐献,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这要感谢这些无私奉献的捐献者们,是他们,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海淀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


(转自中国红十字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