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追寻着“你”
“没想到,还享受了一次包机待遇。”
前不久,北京出现新一轮新冠疫情。西藏拉萨到北京的航班空空荡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小李和陪同她赴京的中华骨髓库西藏自治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罗布卓玛,一边在飞机上拍照,一边感叹这趟旅程的“新奇”。
她们此时还想不到,这次捐献之旅的“新奇”,才刚刚开始。疫情期间,二人不远万里前往北京,只为追寻着“你”——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小患者。
陪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进京捐献,对于在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从事“三献”工作六年的罗布卓玛来说,已经驾轻就熟。她仍忍不住感叹,这次捐献之旅“颇为特殊”。
特殊,源于小李的经历。小李2019年在四川成都加入中华骨髓库,但初配成功时,她已应聘至西藏一家军区医院工作。因此,小李的捐献前高分辨分型确认和体检工作,由中华骨髓库四川省管理中心转至西藏自治区管理中心负责。
由于小患者身体状况需要调整,小李等待了将近半年。期间,她多次向中华骨髓库表达捐献意愿:“确定,无比确定!”
特殊,也因为进京的复杂性。前不久,北京多个区受疫情影响,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乘坐“包机”落地后,为保证捐献者安全,中华骨髓库国家级管理中心与采集医院沟通协调,直接安排小李住进了采集医院。之后的日子,小李必须足不出户。“听说要来北京,我的同事、朋友都说多拍照片、买点纪念品带回去。现在虽然不能出门,但为了保证捐献顺利,我愿意。”
罗布卓玛的经历同样曲折。预定的酒店已封控,安顿好小李后的她无处可去,只好联系在京的同事和朋友们一起想办法,最终在距离采集医院约1公里处住了下来。
一路辛苦,小李和罗布卓玛没有一点怨言和悔意。小李的心情就是两个字——“迫切”。她知道捐献对象是一位学龄前的孩子,“想到他还那么小,就要经受疾病的折磨,我又着急、又心疼,只想快点完成捐献,让她更快康复。”
几天后,小李顺利采集完造血干细胞,与等在医院门口的罗布卓玛汇合。回程是另一段漫长的旅途——她们要在北京多待一天,拿到最新的核酸检测报告后,才能启程返回拉萨;之后还要按照拉萨的疫情防控要求,到指定酒店隔离。
“这次去北京,有高兴也有遗憾,遗憾的是没好好看看北京;高兴的是,期望远方的孩子恢复健康,也希望我的行动,能鼓励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携手点亮生命希望
5月的北京,迎来新一轮疫情防控的硬仗。在落实疫情防控的要求下,保证捐献计划的实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同样重要而紧迫。在各方努力下,5月,北京市不仅实现了第500例捐献,还创造了单月捐献9例的历史记录。
6月初,疫情反复,但北京捐献者意志坚定,捐献无阻。他们中有大学生、有企业员工,也有军人。因为陌生人的需要,他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用一次次生命救助、一句句真挚祝福,谱写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点亮希望之光。
第499例 尹意:
“作为一名即将转正的预备党员,我更应该有觉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回馈这个社会。”
第500例 华少帅:
“推己及人,我能想象到患者等待捐献的心情,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就第一时间加入中华骨髓库。”
第501例 赵航:
“苦难终将过去,前行的每一步都是走向光明,希望我能给你力量,冲破黑暗,迎接未来美好幸福的时光!”
第502例 徐毅萌:
“不论你未来身在何处,挺直脊梁,善良而正直。为你加油,愿你痊愈。”
第503例 李冲:
“对于供者来说,可以把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成一种‘举手之劳’,是一件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的事。”
第504例 张厚累:
“自己微不足道的举动可以拯救一个人,不管多少次我都会去做。”
第505例 李想: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却能挽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第506例 彭天鸣:
“希望你不要放弃爱与希望,勇于与命运抗争,早日康复,继续前行。”
第507例 魏书行:
“我想把一件事坚持做好,不论是坚持无偿献血,还是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
第508例 邹易航:
“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陌生人的生命,或许算得上是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第509例 张经纬:
“我想,做公益这件也可以说是‘能者多劳’。既然我的身体允许,我就多做一些。”
第510例 张松:
“今年世界献血者日不能献血了,我要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第511例 周自强:
“我既然当初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就是我的一份责任,希望可以尽我所能,帮助患者。”
第512例 王晨宙:
“对于身体健康又心存善念的朋友,我建议你们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这些捐献者的“生命种子”,已跨越千里万里,飞赴血液病患者身边。目前,患者均恢复良好。
“我想帮他”——从一个简单朴素的想法,到一次义无反顾的决定,他们是平凡的陌生人,却也是逆行的超级英雄。
致敬每一位追寻生命,为爱逆行的他们。
(转自中华骨髓库国家级管理中心医疗服务部,以及中华骨髓库西藏自治区、北京市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