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机号就是捐献热线

来源:中国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3-02-15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作为基础医学专业解剖学教师,从教30年的曲鹏在推动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15年起,为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他组建了辽宁省大连大学器官遗体捐献中心,并承担起捐献者遗体接受工作。

7年里,他24小时全天候待命,共接受遗体64例,动员并帮助30人捐献眼角膜,积极宣传并收到意向捐献登记表近千份,成为“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播者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奉献者。

从零开始

医学的进步、医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大体老师”作出的巨大贡献。但在十年前,解剖学大体标本奇缺,可谓全国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而学习解剖学离不开‘大体老师’,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2014年,身为党员的曲鹏主动向学校递交了《关于成立大连大学器官遗体捐献中心的申请》。当时,大连大学医学院教学用大体标本库存几近为零。

但学校彼时并无遗体捐献接受资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总要有人往前走才行。”在校领导、医学部积极协调下,2015年开始,曲鹏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到大连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器官与遗体捐献的各项公益活动中。

无畏路途远近,不惧酷暑严寒,曲鹏和团队成员跟随市红十字会宣传团队发传单、做宣讲,大连市各市、县、区都印下了他的足迹。所有努力和坚持,都化作2017年11月大连大学器官遗体捐献中心成立那一刻的喜悦。

“中心的成立意义非凡,不仅给大连爱心市民提供了奉献大爱的平台,同时也为大连大学医学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曲鹏说。

24小时 365天

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每天24小时,手机随时开机,保证有意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家属能够随时联系上他……

7年来,高强度、快节奏的器官遗体捐献协调工作,不仅让曲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支持他工作的家人们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成了他坚强的后盾。

深夜,“铃铃铃……”的手机铃声响起,家人便知道,这一定是某位遗体捐献者故去了。“器官和遗体捐献是无法确定时间的,哪怕是刚端起饭碗,亦或深夜熟睡,只要接到捐献者家属的电话,就必须马上赶赴捐献现场。”曲鹏说。

辛苦还在其次,最难面对的还是家人。有一次,爱人患重感冒,央求他不要离开,但曲鹏说:“我们不能辜负捐献者及家属的爱心,另外教学也急需啊!”说完,他就出了家门。

凌晨四点多,回到家中,见爱人还在等候,曲鹏心疼不已。他知道这么做对家人不公平,但责任与使命感却让他不能放弃这宝贵的教学资源。

64位志愿者的夙愿

大连大学器官遗体捐献中心成立后的7年,曲鹏的手机号码一直印在大连市“三献”宣传册里,他的手机号成了“捐献热线”。

24小时保持开机,随时解答捐献志愿者及家属的各类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大连市蔓延,给全市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器官与遗体接受工作停不停?曲鹏顶着巨大压力,制订周密的应急预案,做好安全防护,带领团队继续坚持开展工作。

2020年6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普通病房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病故,家属打通了曲鹏的手机申请遗体捐献。当时的六院是大连市新冠疫情定点救治与隔离医院,捐献者虽然在普通病房病故,但也给接受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曲鹏亲自到六院与主管医生沟通交流,又与疫情防控部门对捐献者的流调逐一审核,重新做核酸检测。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这位捐献者顺利完成夙愿,家属也得到了极大安慰。

繁重的教学工作,无法预知的遗体捐献时间,把曲鹏的时间扯得七零八碎,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才能潜心备课和搞科研。即便如此,他也没忘了大连大学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工作使命。这些年,他带领学生深入医疗机构、乡村社区开展宣传,周末到大集“摆地摊”“发传单”,进行公益讲座30余场。

持续的付出和艰苦的努力终获回报。截至目前,曲鹏已帮助64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实现了生前夙愿,收到意向捐献登记表近千份。

(转自中国红十字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