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内外,他们都是“冠军”
一个是无缘成都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技能大赛的应急救护培训师,一个是在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上的冠军队员,比赛场上,他们或许发挥、表现得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生命的“考试”时,杜玉科和胡霞都完美地通过了考验,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
赛场外的“冠军”
9月8日14点30分,四川省红十字会“世界急救日”系列活动——暨成都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技能大赛,进入了决赛环节。成都市成华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杜玉科,也参加了这次大赛,在高手林立的比赛中,他没有获得决赛资格。
16点过,杜玉科开车回家,路过新都龙腾大道路段时,遇到了一起车祸。他听到当事司机在拨打120,立即靠边停车,取出便携红十字急救包,查看伤者的情况。经检查,伤者两下肢多处擦伤出血,左上肢肘关节处外伤出血,其它部位无损伤,杜玉科对围观的群众表明身份:“我是成华区红十字会救护员,请不要在现场吸烟,不要围观,注意环境安全。”
交警和120救护车都还没赶到现场,杜玉科当机立断开始急救包扎。他将几处伤口用消毒纱布压迫止血,膝关节、肘关节处用绷带进行了简单包扎,比赛中学到的8字包扎法在现实中还真管用;然后迅速做了一个大悬臂,让伤者保持安全体位;其它处擦伤则用纱布敷好创面,用胶布固定。处理伤口时,他一直告诉伤员不要紧张,120救护车马上就到,同时询问伤员“还有哪里不舒服,需要联系家人吗”,关切地说“我陪着你等120救护车到现场”。
5分钟后,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杜玉科将伤者交给救护人员,顺利完成了一次现场救护。他高兴地说:“感谢红十字会在急救培训方面的努力,若是每个人都会急救,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地安全。”
一名参赛选手得知这一情况后,称赞他是“赛场外的冠军”!
一次真正关乎生命的“考试”
无独有偶,9月11日,结束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比赛从合肥回到北京,还没有完全褪去获得第一名喜悦的胡霞,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场考验:一名老人突然晕倒在天桥上。见此情景,她从还没停稳的自家车上蹦下来,飞奔着跑到天桥上,喊了一声“我是急救员”后,就迅速跪倒在老人身边,打开气道,在两乳之间开始做心肺复苏。专业有力的动作很流畅,让老人的家属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而当时,胡霞脑子里想的只有“分秒必争”。
“开始我做了三组胸外按压,但老人还是没有呼吸心跳。”胡霞回忆说,但她并没有任何放弃的念头,虽然那时汗水已经浸湿衣服,伴随着一声声“01、02、03……”的口号,一次次有力的按压,老人的家属突然喊了一声“有脉搏了!”所有人几乎都为这一句话松了一口气,周围更是多了赞许的目光。
不久,救护车赶到现场,但老人的脉搏又一次感应不到,胡霞又与医生交替给老人进行胸外按压,并采取给老人戴上呼吸罩等急救措施,随后在场的人员与胡霞一起,将老人用担架抬上了救护车。此时,胡霞还不忘嘱咐家属要与医生进行沟通,告知老人一共做了十几组心肺复苏,中间有一次脉动恢复。
胡霞事后回想起自己救人的经过,不禁感叹,幸亏自己参加了红十字会应急救护集训,又通过应急救护大赛了解了许多急救知识,所以才能马上进入状态,实施急救。而这件事对她而言,更是完成了比赛之外一次真正关乎生命的“考试”。 她说:“我不仅是一名社保窗口工作人员,更是一名受过训练的急救员,我觉得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必须冲在前面,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今年4月,胡霞代表西城区参加了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在取得优异成绩后,被推荐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9月6日至8日,与来自全国的34支队伍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比拼。在决赛前为期一个月的集训中,胡霞和队友们在北京市999急救训练基地进行了军事化管理的训练——7本书的理论知识、出血包扎方法、骨折固定、心肺复苏法等等,每天近10小时的训练,对所有队员们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但我们感觉收获很多,并且只有学到更多,记住更多,对于全国比赛和今后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我们才更有信心。”胡霞说。
最终,在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中,胡霞所在的北京队打破了前三届都没有获胜的记录,以优异成绩获得比赛第一名,尽管过程有些艰苦,有的队员更是紧张得睡不着觉,但所有的辛苦都因为比赛结果化成兴奋与激动。“当时真是美疯了”,胡霞这样描述获得冠军的感受。
而救人的第二天,胡霞没有炫耀,没有广而告之,只是迈着比平时更加轻快一点的脚步来到工作岗位,穿好工服,面带笑容开始一天的工作。不过,好事传千里,那天西城区社保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在见到她时,都微笑上前给她一个大大的熊抱,告诉她“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转自中国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