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为国家作最后一点贡献”

来源:中国红十字会 发布时间:2022-12-06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我们这一代人亲历了民族的苦难,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真心感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老俩口捐献角膜和遗体,就是想在百年之后为国家作最后一点贡献。”这是全国劳模吴菊英老人留下的一段朴实而真诚的话。

6月19日7时20分,86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吴菊英因病离世,按照生前意愿,家属捐献了她的眼角膜和遗体,为他人留下光明,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

上海支宁知青  立志奉献全部

吴菊英老人出生于江苏无锡,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从此扎根宁夏。吴老的二儿子叶晓龙感慨,别人工作都是为了家庭,可父母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为工作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吴菊英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此后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叶晓军眼里,母亲吴菊英一直是个勤劳、节俭、正直的人。他回忆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一家三代7口人,一直生活在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叶晓龙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女朋友和他开玩笑说:“你们家是开旅店的吧,一进门都是床,哪哪都拉着帘子。”

后来,吴菊英老人所在的单位盖集资自建房。眼瞅着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改善了,可当时担任单位分房委员会主任的吴菊英却主动提出:“我家不困难,把房子分给其他真正困难的人吧。”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母亲和父亲花两万多元买了一套商品房,我家的生活条件才得以改善。”叶晓龙说。

还有一件事让叶晓龙记忆深刻。小升初考试时,他的成绩离重点中学只差1.5分,但当年试卷批阅的错误率较大,同年级部分同学都请家长找回了一些分数。叶晓龙也想让母亲吴菊英帮他找分。可是,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协常委的吴菊英却说:“人家批的卷子怎么会错呢?我们不去找分。其他孩子能上普通中学,我儿子也能上。”

叶晓龙说,母亲经常教育他,做人一定要把心放“正”,找分是不“正”的东西,坚决不会去做,她不想利用职务之便给家人谋利益。

一生勤俭节约  无私回报社会

吴菊英一生清贫,却时刻想着回报社会。2020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菊英在老伴陪同下来到宁夏红十字会,现场捐赠2万元现金,并双双填写了捐献角膜和遗体志愿书。“他们把所有家底都捐给了武汉,母亲说国家和武汉人民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她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其实母亲的退休工资并不高。”叶晓龙说。

吴菊英老人一家始终坚持勤俭持家。叶晓龙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家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破布头,“老人这一辈子什么都不舍得扔,特别节俭。”

去世前,老人叮嘱儿子3件事:一是务必在她去世后捐献她的角膜和遗体;二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移风易俗,不开追悼会;三是丧事从简,绝不能铺张浪费。

将爱与光明留在人间

2022年3月,吴菊英病情加重。这时父亲才告诉叶晓龙,母亲决定捐献遗体。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叶晓龙心里十分难受:“此前母亲跟我说百年后要捐献角膜,武汉疫情捐钱,这些我都非常赞成,但母亲要捐献遗体,我内心真的很难接受。”但老人的态度十分坚决,最终叶晓龙还是尊重母亲的决定,了却了母亲最后的心愿。

斯人已逝,但这份“生命厚礼”却照耀人间。6月20日、22日,吴菊英老人的角膜已经分别移植到两位失明患者身上,帮助他们重获光明。

截至目前,宁夏已成功实现遗体捐献80例,器官捐献4例,眼角膜捐献22例,志愿登记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23697人,许多像吴菊英一样的捐献者,将爱与光明留在了人间。

(转自中国红十字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