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永绽放
7月13日,邯郸市红十字会组织举办了邯郸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开园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活动筹备过程中一些不确定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到意外的同时,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活动前我特意查了天气预报才定下的活动日期,但活动前一天还是下了一夜的雨,在赶往纪念园的路上,雨还在稀稀拉拉的下个不停,心中有些忐忑:领导、捐献者家人、志愿者们都风雨无阻的准时到场,万一还持续下雨怎么办?8点半活动开始时,雨竟然神奇的停了,我突然有些感动,我想大自然是被捐献者的大爱善行提前感动哭了吧。10点半活动结束后,蒙蒙细雨才又开始下起来。由坦然—紧张—忐忑—感动—放心—感悟,内心的变化不言而喻,突然想起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纪念碑是冰凉的,纪念碑上镌刻的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却是温暖的。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也都是平民中的救人英雄。每个名字的出现,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和多个生命的延续和重生。我的同事杨海燕永远定格在35岁,她捐献的器官为3名器官衰竭患者争取到继续活下去的机会,2名恢复光明的患者也在某个地方默默感谢着她的大爱。“保安哥”捐献器官救人的事迹被传为佳话,成为你我身边的救人英雄。8个月女童捐献角膜为眼疾患者带来光明......每个捐献者都有不同的感人故事。
我站在纪念碑前驻立许久,看着这些排列整齐、带有生命力量的名字,默默沉思,心中五味杂陈:“人生是什么?难道就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过程吗?”望着展牌上“生命的意义”宣传主题,看着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宣传视频,突然有些感慨和悲伤——无论生与死、来或走,都没有人征求本人的意愿,每个人都在体验着自己生命中不同的经历和喜怒哀乐。人生,是一场艺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者;人生是一个体验,努力“活好”的同时,帮助更多人“好好活”;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无论是否愿意最后都要面对死亡。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相关,越不曾真正活过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的来临。《西藏生死书》中有一句话:“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工作中我发现,正确面对死亡,坦然接纳所发生的事情,更利于身心健康。加入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人,生活更豁达、思想更开放、境界更高远,幸福指数也更高。一个敢于面对死亡,且愿意身故后捐献器官的人,都是生活中看得开、放得下、活的通透的人,越是这样越会健康长寿。因为无论是富甲一方,还是食不果腹,无论愿不愿面对,百年之后我们都将离去。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堆积更宝贵,一个人的肉身寿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确是恒久的。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安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时,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我们害怕谈论死亡,可这是生命的必经之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站,遗忘才是。只要大家记得他,就虽死犹生,他就永远没有死。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上的名字将证明,纪念园内的“生命树”也将证明,不管何时,人体器官捐献者从未离开。
沉思之后,让我回忆起2019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策划的宣传主题:生命如花。“如果人生是一幅长卷,你将如何描绘自己的生命画卷?我们希望人生可以自由自在,我们希望生命能如花绽放,瑰丽多彩,当生命突遇风雨,它们不愿飘落成泥,而是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再一次盛开的刹那,绚烂夺目,他们是器官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绚丽的姿态绽放成一幅精彩的生命画卷”。如果说器官捐献是生命尽头美好的遇见,那器官捐献者的精神就是绽放的生命之“花”。捐献者的故事需要被更多人知道,他们的精神更应该被持久传颂。为此,我在喜马拉雅平台开设“聆听捐献故事,品味感动人生”专栏,讲述器官捐献者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记住他们,让生命尽头遇见的美好,永远绽放,恒久芬芳。
(转自邯郸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