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清明节当天一大早,在太原仙居园公墓“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刘佰成将一束鲜花端端正正摆在碑前,然后和妻女恭恭敬敬地鞠躬。

  “‘活得精彩,死得其所’,这是父亲生前常说的话。”看着碑上红十字会标志下的“生命永存”字样,刘佰成告诉记者。

  刘佰成的父亲刘绍勋,是晋中市截至目前为止完成遗体捐献的两名志愿者之一。1935年4月3日,刘绍勋生于辽宁。1955年,他从辽阳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放弃留校机会,后来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沿海城市来到当时贫穷落后的山西晋中,成为晋华纺织厂的一名职工,退休前是厂里的工程师。

  “一生奉献,不求索取”,这是大家对刘绍勋的评价。据当年的工友回忆,刘绍勋踏实勤恳,厂里安排什么难活累活,他都毫无怨言,而且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兢兢业业。他当过会计、出纳,总是想方设法为厂里节约开支,哪怕一个钉子都要给厂里省下,从来没有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取过一丁点私利。

  “生活特别节俭。”刘佰成说,老人一辈子不讲排场,食可果腹、衣能蔽体即可。即便 80岁高龄,他的衣服也坚持自己洗、自己缝补,尽管衣服上不乏缝补的痕迹,但什么时候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如今在黑龙江医学院上学的孙女佳佳,至今都记得当年爷爷戴着眼镜,坐在阳台上缝补袜子的情景。

  除了节俭,老人给孙女留下的另一个印象就是喜欢做善事。“只要身体允许,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献血。临终前住院,仍然坚持输液时让实习护士给他扎针,常常五六次才能扎进去……”佳佳告诉记者,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刘佰成是榆次区疾控中心艾滋病科流调组副组长,掌握着全区艾滋病人的信息。父亲生前,每周日都要随他下乡,开着私家车,全家人去为交通不便、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艾滋病人送医送药、送钱送物。

  2019年 11 月,刘绍勋因呼吸衰竭在市中医院住院治疗。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召集子女们商量捐赠遗体事宜。“受父亲言传身教多年,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当时并不意外。”刘佰成告诉记者,在家庭会议上父亲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人要舍小为大。我想把遗体捐献出来,尽自己最后一点力量,为人类医学作贡献。”尽管当时他和哥哥姐姐们心里很难受,可还是选择尊重老人,并在12月1日父亲病故后完成了他的遗愿。

  和老人的遗体一起留存的,还有他的奉献精神。在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刘佰成主动报名、积极参与救助病患。他和妻子还积极注册报名,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赠志愿者中的一员。孙女佳佳高中时就常常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学,上大学后更是积极参加义工活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和希望的接力与延续。正是因为有了像刘绍勋老人这样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无私奉献的人,才换来更多生命的新延续,换来人类医学的新进步。

  “一想到我们的遗体能够为医学进步有所贡献,心里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站在一名医务人员的角度考虑,刘佰成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摒弃旧观念,加入到遗体(器官)捐献的行列中来,为延续生命和医学进步贡献力量。

  (转自《晋中日报·晚报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