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的担当,蹚出救护培训高质量发展之路 ---晋中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经验做法
尊敬的白会长、各位领导:
我先给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晋中红会救护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2019年前,晋中红会正式在岗人员只有2-4名,救护培训工作虽然职能在赈灾部,但该部是一人科室,科室同志兼扶贫队员,所以救护培训工作只能依托一个外聘的编外人员支撑。因为历史的原因和人手紧张的缘故,虽然每年培训我们完成的数量居于全省第一梯队,但培训工作不温不火,缺少特点,后劲乏力。
2019年,晋中红会新一届班子成立后,在省红会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们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魄力,不断破局解题,大力度进行救护培训的全方位改革,力求蹚出一条符合晋中特色的救护培训高质量发展之路。现将有关情况给各位领导和同仁们汇报如下:
一、抓好顶层设计,以战略思维重新布局救护培训工作
(一)把救护培训工作作为“门面”工程,始终牢牢抓在手上。“三救、三献”是我们红会的主业,必须紧抓不放。但具体工作要善于弹钢琴、有所侧重。抓好募捐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做好救助是体现价值的需要;志愿服务是延伸触角的依托;搞好宣传是提升形象的手段;而抓好救护培训,是扩大社会影响力,主动服务社会的切入点,是红会的“门面”工程。为此,晋中红会高度重视,重新定调,始终牢牢抓住救护培训这个“牛鼻子”,建立了由一把手牵头总抓、分管领导统筹协调、赈济救护部专人负责、办公室全力配合的救护培训新机制。高位推动,全力做大,全会上下拧成一股绳,救护培训开始大跨步前进、高效化运转。2019年起,我们每年召开全市应急救护培训专题会议2次,会上对各县救护培训的完成情况进行图表排位展示,让排位靠后的会长出出汗、红红脸;每年召开全市救护师资能力提升培训2次,让师资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专业素养;每周的工作例会,都会对救护培训周完成情况进行大会汇报,对有关培训事宜进行检点安排和协调调度。新的运作机制,让晋中红会的救护培训管理日趋规范、强效推进。
(二)把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一票否决事项,与年底测评督导挂钩。2019年起,晋中红会将救护培训任务指标列入全市红十字系统督导测评指标体系,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年初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市县两级层层签订责任书;年中强化督查考核,月月微信群内通报各县完成进度;年底兑现评比奖惩,对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县,降级评定。对培训任务未启动的县,实行“一票否决”。2020年,左权、榆次因培训任务未启动,被一票否决;昔阳县因未完成指标,被从优秀降级为良好。这些有关情况直接反馈当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各县促动很大,直接拉动了县域的培训覆盖面。
(三)把救护培训工作模式改革作为突破点,建立全市救护培训新格局。2019年起,我们拓展培训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共计20余万元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救护培训工作;采取以项目筹资的方式,寻求爱心企业对救护培训工作支持,以定向捐赠的方式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借助其他部门之力,充分发挥冠名医疗机构,会员单位等作用,缓解培训场地、师资不足等问题。这些多方整合的培训资源,支撑了救护培训的顺利推进。2020年6月,晋中红会出台《晋中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管理办法》,对培训的管理、质量、要求等进行再明确、再强调。2020年10月,晋中红会出台一系列促进救护培训发展的规章举措,修订完善安全管理、师资管理、教具管理、体验活动管理、申诉投诉建议等有关培训工作的系列制度;实行救护培训数据采集及管理分析;成立应急救护教学教研工作组、应急救护监督工作组;和师资签订正式合规的聘用协议;注重痕迹管理,严格规范培训档案;以质量为王,严把“出口关”,从师资授课、参训时长、考核发证上全过程控制,提高救护证的含金量。2021年2月,晋中红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市红十字会开始改变大包大揽的应急救护培训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市红十字会统筹协调、宏观指导、质量监督,各县(区、市)红十字会具体属地负责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格局。同时面对全市救护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各县救护培训多年来积重难返的客观困难,市红会提出分批次实现全覆盖的推进步骤,2021年有条件的几个县(区、市)率先实行,其余的县(区、市)探索试行,实行市级统筹调剂加所属县师资跟班学习的方式解决,争取用2-3年实现所有县能独立承担本县域范围内应急救护培训工作。2021年5月,我们正在试点推行“救护培训点、师资方、班主任”三方清单工作制,全年培训任务拟一个会议、三个清单、三方见面、分解任务、分组执行、包片协调、一次搞定,加速今年民生项目的落地见效。这一系列推进全市培训模式革命性变革的思路、办法、举措,为实现晋中红会弯道赶车、超常规裂变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搭建“三个平台”,救护培训的辐射效应逐步突显。
(一)借力中小学实践基地,搭建救护培训大平台。晋中市中小学实践基地是全国性的中小学示范基地,每年培训学生在3万人次以上。为充分发挥基地内晋中红十字生命安全体验教室作用,我们积极沟通,谋求合作,借力基地的辐射优势和规模优势,唱好红会的救护培训戏。2020年11月,双方签订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成立了以红会为主导的基地培训领导小组,推动基地开设生命救护综合实践,推动基地进行红十字生命救护宣传,为广大青少年和参训单位扫除急救盲点,我们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效果被中国红十字会和省红会第一时间报道。借力使力,我市每年将有几万人受益,红十字应急救护传播力大大提速。
(二)打响红十字景区救护站,建设救护培训新基地。按照“重点建设,辐射周边”的原则,晋中红会在平遥古城、介休绵山两处5a级景区,建立红十字景区救护站。为确保景区救助站按期完工,晋中红会多次下沉督导,和分管市县领导沟通对接协调,给予物料上的倾斜,在每个节假日时段提醒检点,确保救护站发挥作用。目前两所景区救护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两张晋中红会的名片,五一期间,两所景区救护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接待收治病人、处置突发意外伤害,接待游客300余人,成为普及急救技能的新载体、新平台、新基地,实现了红十字救护培训、旅游景区、游客的三方共赢。
(三)上线“网上红十字”系统,开启救护培训新渠道。为解决红会救护培训科技化、信息化上的短板和痛点,2020年10月,我们上线“网上红十字会办事大厅”,专题开设了救护培训模块。模块整合了管理办法、培训流程、工作动态、团体预约、我要报名、培训须知、网课辅导、模拟考试、急救百宝箱、aed地图等栏目,不仅实现了学员报道、信息录入等智能化管理,解决了红会纯手工操作的原始模式,更探索线上网课加线下实操的培训模式,让需要在课堂上学的急救理论与知识,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急救理论,打通了救护培训和普通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市民参与救护培训的一键式服务。
三、做好“三项保障”,形成全民学急救用急救的良好氛围
(一)注重培训宣传。晋中红会对救护培训的要求是:培训工作发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培训工作要与宣传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落实。2019年9月,晋中红会开通抖音公众号;2020年12月,晋中红会建立宣传联动机制。2021年4月,建立宣传第一责任人制度。去年,我们在推进民生实事过程中,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培训资料,开设公众号专栏,培训信息在市红会公众号、抖音、爱游戏app官网、各新闻媒体密集发布80余次;与晋中综合广播电视台合作,开设救护培训专题宣讲;每次大型活动,我们将救护培训作为必备的招牌宣讲内容。通过多渠道宣传,社会反响强烈,极大的动员了广大市民参与救护培训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形成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行业。发挥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的带动作用,与市应急管理局等七家单位开展“助力大安全、急救在身边”救护培训活动;与司法局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专项活动;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军民融合,携手同行”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活动。我们还积极争取,主动对接,在我市举办的二青会、马拉松赛、公路自行车赛等相关大型活动、文体赛事中,免费对全部志愿者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免费组织红十字志愿者提供应急救护服务保障。这些以点带面的救护培训,扩大了群众知晓率,让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的品牌知晓率大大增加,红十字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抓好三支队伍。一是建强培训管理队伍。晋中红会人始终把握的一个宗旨就是不创一流、就是落后,晋中红会人始终坚定的一个信念就是站稳全省第一梯队,并逐步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红会。培训管理岗作为红会的脸面,人员必须是优中选优。2020年11月,晋中红会重新调整救护培训管理队伍,解聘外聘人员,划分普及培训、督导培训、教学培训三个小组,各组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分兵把口。管理队伍的强化,提升了晋中红会的救护培训工作战斗力、执行力。二是建强师资队伍。2020年5月,我们在网上公开招募有医学教育特长、热爱红十字事业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储备师资”,聚拢形成了红十字的人才洼地。我们的师资库按红十字专职师资、编外兼职师资和辅助授课人员、红十字救护培训储备师资库三个层次,进行梯队管理。按梯队采取“专项培训、专家带动、专业补充、跟班锻炼、随堂听课、传帮带学习”的方式,针对性加强师资能力建设。三是建强志愿服务队伍。2020年10月,晋中红会组建成立了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队。这支志愿队承担救护培训宣传和救护培训服务保障工作。晋中红会配套跟进激励机制,定期布置培训任务,登记志愿服务时长,对完成任务突出的予以表彰,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列入“博爱助困”项目优先救助范围,给予适当救助。晋中红会历史上首支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不断助推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扩面增效。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在组织救护培训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做法。我们的目标是在省红十字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套专业化、规范化、成熟化、可持续化的应急救护培训晋中模式。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