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传遍三晋大地】【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攻坚克难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电商服务中心李兴旺与员工们交流电商销售灵丘特产的细节。
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紧邻京大高速,村民白高山一家搬到移民新村,过上了幸福生活。
2021年,方山县完成国家储备林、林改培、生态保护和修复、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等营林造林工程10.39万亩。图为吕梁机场二期绿化现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摘自《情牵黄土地 心系老区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纪实》
“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现在不但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还给困难乡亲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摘自《蹚出新路子 书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纪实》
大地回春,农事渐忙。我省从南到北的田间地头热闹起来,一台台农机在田野上奔忙,一袋袋农资运送到地头,一股股清泉滋润着秧苗……一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在三晋大地奏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省情特点,出台优惠政策,落实精准方略,实施重点工程,推进专项行动,齐心协力接续推进各项工作,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夯实基础——公共服务全面改善
4月12日,走进临县湫水柏林苑集中安置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标语格外醒目,环境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干部坚守岗位,整个小区一派祥和。
湫水柏林苑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雁说:“安置区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网络,建设有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站、垃圾收运点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位。”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省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作为标志性工程,全力推进,千方百计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脱贫地区面貌实现从封闭落后到全面改善的巨大变化。
出行更便捷。58个脱贫县完成投资1269亿元,建成高速公路391公里,新改建普通国省公路943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28万公里,新建农村邮政网点1189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通动力电、通宽带。百姓出行更快捷,货物运输更顺畅,信息服务更完善。
吃水更放心。全省累计有1265.1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水平得到巩固提升,涉及脱贫人口181.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自来水普及率达94%。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动一县一公司运营农村供水工程,推进“互联网 监管”模式,着力加强农村供水水质日常检测。
教育更公平。在1.14万所学校投入121.98亿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83个县(市、区),惠及学生433.54万人次。构建困难学生全链条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坚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医疗更健全。在农村地区实施“三保险三救助”“双签约”和“一站式结算”等政策,惠及脱贫人口203.96万人次,住院综合保障比例接近90%。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普惠和倾斜相结合,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的低收入老年居民重点倾斜,为老年人养老和防止返贫提供制度保障。
住房更安全。全省建设集中安置区1122个,搬迁建档立卡脱贫人口36.2万人;全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98.85万户,300余万农村脱贫人口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眼下,一项项后续扶持政策正在各地开花结果。
百业竞兴——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暮春时节,早晨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塞外高原,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下榆涧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黄花开始返青,地头已有农户忙碌的身影。48岁的村民文淑华高兴地对记者说:“黄花的收成一年好过一年,去年收入7万元。”
大同黄花是我省产业帮扶攻克贫困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产业发展贯穿攻坚全过程,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宽增收新渠道,产业实现从单一匮乏到百业竞兴的巨大变化。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8元,比2020年增加1430元,增长10.3%。
特色农业全覆盖。实施“特”“优”战略,完善农户和龙头企业联结机制,培育杂粮、果业、蔬菜、中药材、畜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58个脱贫县发展特色产业帮扶基地10141个,7993个脱贫村全部确立了“五有”产业帮扶机制,参与帮扶的龙头企业1563个、合作社43689个,所有脱贫县均培育了2至3项脱贫主导产业。
光伏产业“添光财”。我省是全国光伏帮扶首批试点省,建设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总规模294.4万千瓦,带动9963个村集体经济,惠及72万脱贫户增收。2021年,年度发电收益19.57亿元,居全国第一,脱贫村年均增收20万元。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优质资产。
电子商务蓬勃兴。全省6批59个县(市、区)相继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覆盖600多个乡镇7000多个行政村。其中,脱贫地区乡镇快递网络覆盖达100%,村级快递网络覆盖达70%以上,建设县域电商物流配送中心52个、村镇电商服务站点7866个,年收发快递突破20亿余件。到2021年底,电商企业自建或对接农业专业合作社等1100多个,累计网络销售151.1亿余元,电子商务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新业态。
乡村旅游拓富路。发挥旅游在帮扶领域的天然优势,累计完成投资395.6亿元,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4087公里,带动群众兴办客栈、农家乐、采摘园、房车营地等,培育出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评定“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336家,带动18.12万脱贫人口增收。
党建引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地处晋西北的静乐县进入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华阳集团驻双路镇神家村工作队队长李继承和队员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分工协作,疫情防控、春耕备耕、巡逻防火有条不紊。“现在大家干劲可大了,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老党员王元林说,驻村工作队从强健基层党组织抓起,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举措,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培育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胜利的保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凝聚全党促攻坚强大合力,在党的建设、依法依规治村等方面发力,乡村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去年,我省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实现了“选出好班子、绘出新蓝图、提振精气神”换届目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越来越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机制,健全村党委“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 ”等组织生活制度,发挥“支部党日主题”、周周“微党课”等党建组合拳的引领作用,驻村工作队用先进的工作理念、方法、技能,带动村干部对标看齐,有效激活基层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担当意识。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促进乡村振兴的能力越来越强。我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按照“村级(项目单位)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省市备案”的流程,自下而上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利用大数据构建防返贫监测数据库、政策库、项目库、专家库,夯实发展基石。与此同时,积极落实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2021年培训基层干部974期161151人次、培训各门类致富带头人7582人。去年底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95.11万人,基层乡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团结奋进向上力量越来越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我省各地在扶贫扶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临县扶贫孝善基金、阳曲周末学堂、蒲县道德银行、忻州脱贫光荣榜、长治爱心扶贫超市等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已演出6万余场,惠及观众达数千万人次,《吕梁英雄传》《太行娘亲》《申纪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批精品力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各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群众依靠诚实劳动增收致富的动力和活力得到激发,广大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新风貌。
基层故事
自来水进家了
4月18日,在昔阳县李家庄乡黄龙辿村,人畜饮水标准化工程施工工地热火朝天,工人们有的在铺设管道,有的在安装智能水表……
正在监督施工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录青激动地说:“以前我们村水资源匮乏,家家户户吃水窖的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等到月底工程竣工了,我们就吃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了!”
李家庄乡全域属丘陵地带,常年降雨量不足,境内没有河流流经,水资源短缺,严重阻碍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2020年开始,李家庄乡争取上级资金1537.47万元,实施人畜饮水标准化工程,对全乡12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进行饮水提升改造,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李家庄乡党委多次深入各村调研,了解村民用水实际情况,周密部署。2021年9月,经前期立项、招标,工程队正式进村施工。安阳岭村村民张永祥激动地说:“上边国家有政策,下边干部抓得实,现在,我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哗哗流,这都得感谢党对我们的关心。”
目前,李家庄乡人畜饮水标准化工程已接近完工,共铺设管道19万米,安装水表3818块,新建水表井562个,新建闸阀井209个,新建蓄水池6个。全乡的10个村庄已接通自来水,剩余3个村的工程正在收尾。4月底,李家庄乡将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全域自来水直通入户的乡镇,届时全乡群众将喝上方便、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谈到未来发展,昔阳县委常委、李家庄乡党委书记钟小兵说:“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实绩实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房新业新家园
行走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中阳县弓阳移民新村中,青翠的山色,古朴典雅的“小二楼”,优美协调的村容以及曲径通幽的乡间小路让人流连忘返。“刚搬到移民新村时,我最担心自家的生计,现在好了,我不仅在新村做清洁工,还去村里的黑木耳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正在大棚里管护木耳的村民张福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群众安了新家,怎么让老百姓稳得住、能致富是村党支部书记郭士锋最操心的事。他说,得益于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里引进发展黑木耳种植作为配套产业,不但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还有效解决了周边村镇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梦想。
今年,弓阳新村共发展黑木耳种植574万棒,项目可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经济效益达900万元以上。
“我们这里空气比城里好,城里人时不时跑过来休闲度假。”提到收入的变化,村民陈虎生说,“我在村里开了农家乐,把自己养的鸡、种的菜拿来做菜,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净收入达5000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西局是弓阳新村的结对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付文刚对未来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在‘木耳 养殖’‘光伏 旅游’、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方面发力,修通上顶山的旅游公路,发挥3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用3年到5年的时间,把弓阳新村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康养、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电商助我奔富路
“大家等等,让我先给大家拍一个小视频。”记者刚步入王明明家的梨园,就被他叫住,从事电商多年的他又在收集自己的直播带货素材。
王明明是隰县阳头升乡青宿村的农民,是县里最早“触网”的电商之一。2017年,隰县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他加入了电商培训的队伍,学会了选品、开通店铺、上架、pc端装修、手机端装修等。后来又在产品运营、流量运营等方面深造,掌握了电商运营的各种技能。
在从事电商的过程中,王明明创办隰县百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晋西小镇”商标,将自家和乡亲们的果园经营方式分为三种,即应季采摘、线上自助销售、线下寻优质客商,针对性开展营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6年多的时间,王明明的朋友圈从当初的300人发展到了今天的5000多人,网上直销的好评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借助“触网”,除了自己埋头销货,王明明还不忘帮助身边的乡亲们“带货”。乡亲们自制的腌菜、饲养的土鸡都被他放到网店销售,一只在当地卖六七十元的土鸡,在网上卖到了100多元。这几年,他每年销售各种农产品200万元,带动5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500元。
一部手机,一根网线,一台电脑,现如今,这里的许多农户都像王明明一样做起了电商,乡亲们的小米、苹果、梨等农特产品不断“飞”往全国各地,老百姓不再为卖不出去而犯难。